在紅木界,論及明、清家具的材質檔次,收藏界通常有“一黃”、“二紫”、“三紅”的稱法?!包S”即黃花梨,“紫”即紫檀,“紅”則是指大紅酸枝。以家具材質而言,如果說明朝是黃花梨的時代,清朝前中期是紫檀的時代,那么清朝晚期到民國,直至當今,則無庸置疑是大紅酸枝的時代。大紅酸枝與黃花梨、紫檀并稱宮廷專用的“三大貢木”,更說明了,大紅酸枝是庶幾可與黃花梨、紫檀媲美的一大良材。
大紅酸枝,由來已久。
清·江藩著《舟車聞見錄》記載:“紫榆,來自海泊,似紫檀,無蟹爪紋,刳之其臭如醋,故名酸枝。”酸枝之名,由此而來,亦稱為紅酸枝。在紅木國標中,紅酸枝類有7個樹種,因大紅酸枝極其珍貴,故不能與其它6種紅酸枝混淆,“大”字,一字之別,價值萬金。故當今紅木市場交易通用名稱為“大紅酸枝”。
大紅酸枝由來已久,可追溯到明朝時期。大紅酸枝出現(xiàn)的歷史相比于黃花梨、紫檀要晚。明永樂年間,鄭和下西洋,向世界傳播中華胸懷,每次下西洋時裝滿了貨物,回來船身少了這些物件,在海上遇到風浪難以堅持。洋返航時,正巧遇到大紅酸枝木料,由于木材厚重,所以被鄭和作為壓船身的木料運回中國,由此大紅酸枝流入中國。歷經(jīng)歲月的滄桑與巨變,如今的大紅酸枝,已成為國內(nèi)最貴重的古典家具用料之一,數(shù)百年前的鄭和估計不曾料到,他們的航海出行,竟不意間創(chuàng)造了后世紅木家具發(fā)展的驚世傳奇。
大紅酸枝:頗具趣味。
大紅酸枝真正作為珍貴木材而被記載,則要追溯到清朝中葉以后。據(jù)故宮博物院專家周京南先生考證,在乾隆以前,幾乎看不到酸枝木的記載,內(nèi)務府檔案中顯示,大紅酸枝家具在清宮中出現(xiàn)肇自乾隆中期,作為黃花梨、紫檀等名貴木材匱乏之后的替代品。
到了清代后期,大紅酸枝憑借本身材質精良優(yōu)美逐漸風靡,被大量使用。清末時期,大紅酸枝與海南黃花梨、印度小葉紫檀,并稱為宮廷專用的“三大貢木”,其珍貴程度,不言而喻。
趙汝珍編著的《古玩指南》“木器”中記載:“唯世俗所謂紅木者,乃系木之一種專名詞,非指紅色木言也”,“木質之佳,除紫檀外,當以紅木為最。”寥寥幾句話,就把大紅酸枝的地位說了出來,可見當時大紅酸枝受歡迎的程度。
大紅酸枝,禮遇佳人。
大紅酸枝,學名交趾黃檀,產(chǎn)于東南亞各國,其中以產(chǎn)自老撾的最優(yōu)。它木質堅硬且細膩,氣干密度1.01~1.09 g/cm3,其顏色相似于小葉紫檀,年輪紋都是直絲狀,鬃眼比紫檀大,顏色近似棗紅色。
初伐時,大紅酸枝心材淡紅色至赤色,久可變深,其木散熱性、透氣性佳,微微沁出的淡香能夠提神,還有獨特的殺菌功效,同時也可以預防高血壓、高血脂等,被譽為天然的除臭劑。
大紅酸枝最典型的就是它的“大紅臉”——木紋以棗紅色為佳,常常夾雜著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條紋,紋理變化豐富、圖案千變?nèi)f化,古樸幽蘊。它以寫意灑脫的木紋而備受推崇,有時還可見黃花梨那樣的“鬼臉”花紋,很受歡迎。可謂火遍大江南北,幾乎成為一個全民話題,是富戶巨室內(nèi)不可或缺的家居陳設。
大紅酸枝,區(qū)別于許多木材,最明顯之處在于其木紋在深紅色中常常夾有深褐色或者黑色條紋,給人古色古香的質感,因而長久賞玩,趣味無盡。大紅酸枝最突出的優(yōu)勢還在于它油性足,密度高,經(jīng)打磨可達到平整如鑒,撫之細滑清涼,木紋美觀,不易腐朽,經(jīng)久耐用。
大紅酸枝,珍藏佳作。
大紅酸枝的紋理同樣鬼斧神工,不論是黃花梨的“鬼臉”,還是紫檀的“牛毛紋”,還是黑黃檀、烏木的條紋,在大紅酸枝木中竟都得以體現(xiàn),加上它典雅的酸香、高貴的棗紅、細膩的材質,造化之神奇令人叫絕。它經(jīng)歷時光形成的“包漿”效果,更給予人高級的質感,堪稱紅木典藏的佳作。
自2013年,大紅酸枝被里列入《CITES公約》附錄II物種,成為國際二級瀕危保護野生植物,限制進出口,大紅酸枝家具的價格就逐年攀升。從2013至2023,在這十年間,大紅酸枝樹種的瀕臨滅絕,在“物以稀為貴”的經(jīng)濟規(guī)律下,大紅酸枝家具深受收藏愛好者的追捧,已然成為當前極具升值潛力的投資熱點。隨著時間的前移,大紅酸枝家具在市場的流通將越來越少,其尊貴的“皇室身份”,及其珍貴的木材特性,以及其稀缺的程度不言而喻,大紅酸枝,且行且珍惜。